酱香型白酒到底是不是稀缺资源?

编辑:洋洋  发布时间:2019/9/11 9:18:04  浏览次数:1123  信息分类:白酒代理  

  在白酒行业,酱香型白酒一直都是稀缺品类。据资料显示,2018年白酒产量871.2万千升,酱香型白酒50万千升左右,占比小于6%,而正宗大曲酱香白酒占白酒产能的比例还不到1%,可谓是确实稀有。

  酱香酒为什么会一直处于稀缺状态呢?

  1.必须在核心产区才能酿造出正宗酱香酒

  茅台镇及周边虽有大小近2000家酱酒企业,但能真正算得上是酱酒核心产区的产品却不多,因为在87.2平方公里的茅台镇中只有7.5平方公里内才是酱酒核心产区——海拔440米峡谷地势,35-39度高温期长达5个月,相对湿度78%常年闷热潮湿,空气汇集的微生物群有利于酱酒有机物的形成。

白酒

  所以,在茅台镇这7.5平方公里土地上生产的酱酒弥足珍贵,能称得上是酱酒核心产区产品的酱酒更是为数不多,秦含章酒就是其中一个。

  茅台镇的酒厂林林总总数千家,但真正获得酿酒生产许可证的正规酒厂仅500余家。秦含章酒业为拥有生产许可的正规中型酒厂,具备独立的酿酒系统,拥有充足的优质基酒产量和丰富的窖藏年份老酒存量,200余个传统发酵池,1000吨以上年产基酒,近万吨储酒库存,保证生产的每一款秦含章酒都带着大师酿造的匠心、精益求精的耐心、和世世代代酿好酒的初心。

  2.必须以茅台镇及周边原产地出产的高粱为酿酒原料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必须以茅台镇当地出产的红缨子糯高粱作原料。这是因为不同于东北及其他地区的高粱,茅台镇生长的红缨子糯高粱,它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达90%以上,其截面呈玻璃质地状,十分有利于回沙工艺的多轮次翻烤,使酒每一轮的营养消耗都有一个合理范围。

  且红缨子高粱富含1.68%的单宁,通过传统工艺发酵使其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儿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酱香白酒的前体物质,后形成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等。这些有机物的形成与小颗粒红缨子高粱以及地域微生物群系密切相关,也是酱香白酒优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的重要因素。

  所以其他地区的高粱是不能酿造出正宗酱香型白酒的,只有当地的红缨子高粱做的到,这也一定程度抑制了酱香型白酒的出产率。秦含章酒业每年秋季都要到茅台镇周边的高粱种植地,反复甄选坚实饱满的优质小颗粒红缨子高粱用于酿酒,从源头保证秦含章酒的产品品质。

  3.酱香型白酒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

  正宗大曲酱香白酒不仅需要贵州茅台镇正宗产区和原料的支撑,更离不开酱酒酿造的“12987”复杂工艺流程。以秦含章酒为例,秦含章酒须严格遵循天然酿制酱酒时间法则,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一年的生产周期,分型窖藏陈酿,吸纳一年的天地精华。

  再根据秦含章和邹国启亲授的勾调秘法,将不同轮次的几种甚至几十种基酒,在加上一定比例的年份老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兑出一款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使酒体达到协调、平衡。窖藏5年以上,才能成为一瓶好酱酒。

  4.酱香型白酒的价格较高

  目前,酱香酒并没完全普及到千家万户,也和酱香酒本身的价格偏高有关。酒的价值在于时间,由于酱香酒的时间成本、工艺成本、粮食成本都比较高,导致酱香型白酒的价格偏高。

  5.酱香型白酒度数偏高,香味复杂有层次

  相对于白酒的其它香型,酱香型白酒的度数则较高,同时味道也不像其它香型那么单纯。酱香酒的味道是很复杂又极具层次感的。因为酱香白酒属自然发酵,勾调时是不添加任何添加物的,在自然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酸甜苦辣各种味道兼而有之,习惯喝酱酒的人以后是很难接受其他香型白酒的。另外,酱香型白酒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和茶道一样,有相对比较复杂的品鉴程序,需要静下心来小酌慢品。

看视频选产品 让选品更简单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了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上一篇:喝酒时不宜吃什么菜?

下一篇:酱香型酒的头香、主体香、尾香等八个香气术语你知道吗?

版权所有 火爆好酒招商网-WWW.9998.TV Copy Right 2009-2024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火爆好酒招商网版权所有,欢迎转载,注明来源,合作共赢!
本站是专业提供白酒招商啤酒招商OEM代工葡萄酒招商鸡尾酒养生酒名酒酒类及其相关产业的网络招商平台及糖酒会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