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酿啤酒的诞生,部分源于啤酒爱好者对工业啤酒的厌倦。
作为几十年以来的市场选择,在啤酒消费市场升级变化中,注重成本、口感趋向单一的工业啤酒已经无法通吃,为品质买单的精酿啤酒市场也由此而起。
所谓精酿,强调的是麦芽汁浓度、啤酒花香味和更多酿酒师个性口味的融入,相对工业啤酒,精酿啤酒的产量低、成本高、生产周期长,而风味也更加多元。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精酿啤酒相关企业新增1645家,同比增加21.8%。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我国精酿啤酒相关企业注册量才突破一千,而至2022年8月22日,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8482家。
虽然精酿啤酒市场份额高速增长,但行业整体呈现小、散、乱的特性,精酿啤酒“有品类,无品牌”,头部品牌缺失,既要发展,也需整合。
不过,近几年,精酿啤酒持续受到资本关注,头部独立精酿厂商在资本的助推下开始商业化、品牌化运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产生40余起精酿啤酒相关融资,仅2021年,精酿啤酒品牌融资就超过10亿元。
同时,啤酒大厂也纷纷下场,或收编或自研,试图尽快从精酿啤酒中分得一杯羹。2017年,百威收购拳击猫,2019年嘉士伯入股京A,燕京啤酒和青岛啤酒也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精酿品牌,精酿开始进入传统的工啤渠道。
精酿啤酒和线下的高度适配性,以及自带的“网红感”,也引起了餐饮行业的兴趣。巴奴、蜜雪冰城、星巴克、海底捞等连锁餐厅或饮品店都推出了精酿自有品牌。
其中,蜜雪冰城借由自家的芙鹿家便利店开设了“福鹿家啤酒厂”,将茶饮延伸到青年人的“早C晚A”(早Coffee,晚Alcohol)之中。该品牌目前门店数量在15家左右,在小红书上短暂“出圈”了一把,这也佐证了精酿啤酒赛道的持续火热。
此外,电商平台依托自身渠道和供应链优势,也在积极进军精酿啤酒领域。前文提到的叮咚买菜“1972农场”,主打只卖24小时的“日日鲜”精酿原浆鲜啤,而美团买菜、盒马生鲜也相继推出了自有品牌的精酿啤酒。
精酿啤酒已经由小酒馆的社区生意,转变为商业化、品牌化运营的消费品类,行业竞争正在不断加剧。入场的各方依托不同优势,通过品牌、渠道等多种方式来拓宽精酿啤酒的消费场景,解决精酿低市场占有率的问题。
目前国内精酿啤酒生产主要有两种业态。
一种是前店后厂的精酿啤酒专门店模式,即申请餐饮许可,在店内使用500~2000升的设备生产新鲜啤酒进行售卖。
第二种是“委托加工的预包装”,即以委托有生产许可证(SC)的啤酒厂代加工生产预包装产品的形式在零售和餐饮渠道流通。
投资建厂至少要上亿元资金储备,更多品牌选择代工,同样面临代工难,代工贵的问题。(来源:啤酒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