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怎么喝酒,冬季喝酒注意事项

编辑:晓晓  发布时间:2015/12/10 11:33:26  浏览次数:1710  信息分类:白酒招商  

    寒冷的冬季,来一杯酒更容易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使身体更暖和。但是,冬季喝酒稍不注意会对身体带来一些危害。那么,冬季怎么喝酒,冬季喝酒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今天,好酒网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一些注意事项。

    熏制食品不宜作下酒菜

    在冬季,不少市民喜欢将鸡肉、牛肉、猪肉等烟熏或腌制成香肠、腊肉,并当做冬季的下酒菜。其实,将熏制食品作为下酒菜并不科学。因为它们所含的亚硝胺和色素较高,在与葡萄酒同食后,会与酒精发生作用,不仅会刺激口腔与食道内的黏膜,还可能导致肝脏受损,甚至引发症等恶性病变。除此之外,胡萝卜与酒精在肝脏酶的作用下,会生成有毒物质,同样会危害健康;凉粉因其在加工过程中要加入适量白矾,而白矾具有减缓肠胃蠕动的作用,用凉粉佐酒则会延长酒精在胃肠中的停留时间,因而增加人体对酒精的吸收,同时也增加了酒精对胃肠的刺激,减缓了血流速度,延长了酒精在血液中的停留时间,促使人醉酒,危害健康。

    吃火锅喝酒易加重肠胃负担

    冬季天寒地冻,不少人喜欢吃火锅喝白酒,认为可以抵御寒冷。殊不知,如果猛吃火锅再加大肆饮酒,很容易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刺激肠胃系统,导致胃溃疡等疾病的突发。尤其是一些工作强度高、压力大的上班族,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本就伤胃,如果再贪食重口味的火锅与烈酒,那被胃肠道疾病缠上的几率就更大了。

    美酒不宜配咖啡

    一些朋友认为葡萄酒与咖啡都是富含情调的优雅之物,所以喜欢在饮用葡萄酒后,来上一杯浓浓的热咖啡。其实,二者同饮并不利于健康。咖啡含有咖啡,适量饮用可以带来兴奋和提神醒脑的功效,但如果与葡萄酒等酒类同饮,则会加速血液循环,刺激心血管和大脑,对心脏、大脑带来较大伤害,因此“美酒加咖啡”是并不科学的饮用方式,二者的饮用间隔时间较好在三小时以上。

    切忌大口豪饮

    适量饮用葡萄酒可以养生,但过度饮用葡萄酒,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会损害身心健康。据健康专家研究,过量的葡萄酒容易造成人体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记忆力衰退、精力不集中、判断力下降等后果。过度饮酒还可能刺激消化系统,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加重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当体力活动较少时,葡萄酒较适宜饮用量为每天1-2杯;当体力活动较强时,较适宜饮用量为每天0.4-0.5升,并且酒后应饮用大量的水。

    不能再空调的地方喝

    虽然冬季比较冷,一旦您喝了白酒,就会发热,不怕冷!所以冬天选择喝酒,不适合选择在温度较高的地方,空调的温度不要调得太高,在外面喝酒的话温和适度才重要,这样第二天不会产生头疼。

    不能空腹喝酒

    这个也许大家都知道,空腹喝酒对身体的要害!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对内脏不好,严重的可能会酒精中毒。所以我们喝酒之前一定要吃点东西,例如喝酒前多吃点菜。

    多吃膳食纤维的菜食

    酒精有作用,大量饮酒与频繁排尿可出无机盐的丢失,而可能会导致酒精中毒。若能吃些凉拌海带、香菇油菜、拔丝香蕉等,既可稳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又可防止酒精中毒。膳食纤维可减缓或减少酒精的吸收,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海带、木耳、大白菜等都属于膳食纤维高的菜。凉拌海带丝、洋葱拌木耳等都是既护肝又美味的选择。

    糖与醋可以保护肝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进入人体在肝脏分解转化后才能排出体外,这样就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所以做下酒菜时,应适当选用几款保肝食品。糖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下酒菜里较好有一两款甜菜,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放糖花生米,还有糖醋排骨,刀拍黄瓜等!

    冬季怎么喝酒以及冬季喝酒注意事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少量饮酒有利于健康,切记不要过量!

看视频选产品 让选品更简单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了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上一篇:云南怒江酒文化之醉倒在酒坛边的民族

下一篇:广州酒后代驾一次多少钱,广州酒后代驾价格

版权所有 火爆好酒招商网-WWW.9998.TV Copy Right 2009-2024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火爆好酒招商网版权所有,欢迎转载,注明来源,合作共赢!
本站是专业提供白酒招商啤酒招商OEM代工葡萄酒招商鸡尾酒养生酒名酒酒类及其相关产业的网络招商平台及糖酒会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