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与治病的较初渊源,酒方怎么配

编辑:小玲  发布时间:2016/8/4 10:11:28  浏览次数:790  信息分类:白酒代理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世人皆知“小饮怡情,豪饮伤身”,却往往忽略了酒的另一个重要功用——治病。

  在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有“医源于酒”之说。“医”字繁体字为“醫”,下半部分的“酉”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称酒为“百药之长”,肯定了酒的治病效果。

  酿酒与治病的较初渊源

  “人们酿酒较早就与治病密不可分。”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主任医师余安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酒问世之前,人们生了病往往寻求“巫”的帮助,而随着酒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发现这种用谷类和酒曲酿制而成的液体,味甘辛而性热,,可以进入病人的心、肝二经,具有一些神奇的功效。

  正如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的:“酒,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拂郁而消沉积,通隔噎而散痰饮,治泄痢而止冷痛”。

  商代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记载。“鬯”意为“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这可能是我国目前较早的用中药制酒的记载。

  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意识到,酒还可以让药力更迅速地到达全身的经脉,有助于药效更好地发挥,而以酒送服中药,可以借助酒的辛热之性,缓和的寒性,以调整中药的性味。

  古人不仅常用酒来服药,更是将各种中药与酒一起经过浸泡或煎煮制成酒剂,药与酒结合,既可又可预防疾病,由此发展出我国中药独特的一个重要剂型――药酒。

  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解释,中药的多种有效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甙类、鞣质、有机酸、挥发油等皆易溶于酒中,如果中药用酒送服或经酒浸泡后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可提高疗效。

  我国是研究酒与健康较早的国家之一,酒的治病和保健两种功效在传统中医学中都得到了发掘。

  酒方怎么配

  传统药酒的配制一般选用酿制精良的白酒、黄酒或南方人喜爱的米酒做酒基。其中,又以高粱酿制的白酒和糯米酿制的黄酒为较佳。一般认为酒的度数越高,浸出药材的效果越好。通常以40~60度的高度酒为宜。

  而民间用以浸泡药酒的药材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虎骨、海马、蛇、人参、红花等都可在酒中浸泡,从而发挥其不同的功效。

  采用煎煮法和浸渍法制备药酒约始于汉代。东汉医家张仲景的名著《金匮要略》中,就有多个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如“鳖甲煎丸方”,就是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

  “传统的药酒配制存在浓度剂量等不好掌握,耗时过长等缺点。”余安胜说。

  有人习惯在家中自制药酒,但在医生看来,这需要慎之又慎。因为自选的药材不一定适合个人的体质,而市面上为数不少的勾兑酒,则不能保证泡在其中的中药成分的稳定性,存在饮用的风险。此外,自制药酒大多度数较高,控制不好用量反而会伤身。

  余安胜介绍,随着酿酒技术的提高,现在的酒方采用不同于传统药酒泡制的一体化工艺,选用纯粮清香型白酒配制酒方,分度取酒、分级储存,经过前置加工——浸泡渗漉——调和三道工序,高度浸泡、中度萃取、低度调味。

  医生开出酒方后,相关酒厂会有职业药师查看药材和医生处方是否一致,药材是否合格等。再对药材进行前置加工,使其适合酒方。

  “比如蛇酒,我们现在就不再是将整条蛇泡进酒里,而是将蛇打成粉再加入酒中,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浸泡时间。”余安胜说。

  浸泡时,采用高度白酒,根据不同药材,用特殊的国家专利工艺进行浸泡渗漉,这个过程仅耗时24~48小时。

  较后一步是调和,由的调酒师对酒的口感再进行24~48小时的调和。

  较终,医院配出的酒方不再是以前很多人不能接受的高度酒,而是降为以35度酒为主。

看视频选产品 让选品更简单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了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上一篇:蝎子泡酒有什么功效,蝎子泡酒的功效与作用

下一篇:板栗糯米酒怎么做,板栗糯米酒制作方法

版权所有 火爆好酒招商网-WWW.9998.TV Copy Right 2009-2024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火爆好酒招商网版权所有,欢迎转载,注明来源,合作共赢!
本站是专业提供白酒招商啤酒招商OEM代工葡萄酒招商鸡尾酒养生酒名酒酒类及其相关产业的网络招商平台及糖酒会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