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十二月的购酒指南里,我曾写过换瓶酒和换盖酒,但因那篇文章主要是聊价格,没有很仔细去写,只是从酒商套费用的角度简单讲了为什么会有这类酒。
因市面存在各种稀奇古怪的开盒、开盖、撕标、涂码、换瓶、换盖的酒在售卖,本文就聊一聊这种现象,以及背后的逻辑,并讲一讲什么样的能买,什么样的不能买,也算是避坑指南。
这种酒的出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归根结底是现实卷得让从业者和消费者不得不绞尽脑汁,酒厂想要品牌站得更稳,挣得更多的名利,酒商想要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消费者想要喝到更好更便宜的酒。
从诉求来说,三方很难站在一条线上,于是稀奇古怪的换瓶酒、开盖酒反而让本来不可调和的矛盾变得对立又统一了起来。
之前《十二月白酒购酒指南:年底了,酒价涨还是跌?》聊的费用问题便是症结所在。
在白酒的经销体系里,经销商按出厂价给酒厂打款拿货,再把酒按某个价格卖出去,至于是铺货到渠道还是卖给终端消费者就不去细分了,总之就是实现了商品的交易与流通,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利润。
但事实上,酒厂与经销商之间不是打款、拿货、销售就结束了,得给经销商一些配套投入与费用,名义上是开拓市场,也确实对打造品牌与市场建设有所帮助。但主要还是为了能灵活调控,把经销商牢牢控制在手里。
因此这些投入和费用不能给现金,因为一旦给了现金,酒成本就在明面显著降低了,经销商必然会低价卖,于酒厂不利。
投入与费用也不能一视同仁,要有所倾斜,成熟的市场和新开拓的市场、优质经销商和普通经销商必然要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区域以不同的力度来推进。
既然不能给现金,那给什么呢?
给酒显然是好的办法,还不能给常规标品,得给规格不一样的非卖品,也就是品鉴酒。让经销商拿这些酒去开品鉴会,去招待客户,酒厂给报销餐费和用酒,反正餐费也不过是酒厂商务平台上显示的数字,又不用给现金,这些钱不能提现,经销商下次还得用来拿货。
如前所说,不同的经销商拿到的品鉴数量是不一样的,费用投入比例也有差异,片区可以审时度势斟酌倾斜,比起同样标准的返点要灵活方便的多。关系好的、听话的经销商就多给点政策,关系不好的、不听话的经销商就少给点。
经销商想要降低成本,就得去开品鉴会,这样才能套费用,有些是空套,有些是半推半就套,有些则是实打实地开展,一分钱也套不着。
所谓空套,就是点几个菜,自己吃,按要求拍照,把餐费和品鉴酒都套下来,比如花三百块吃顿饭,套三千块的餐费和几瓶酒,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赚的。钱揣兜,酒变现,也把打款拿货的酒成本降低了。有的空套更狠,纯白套,连这三百块也不花。
半推半就套则是正常开展,菜标低一点,酒也少喝点,三千的餐标吃一千五,四瓶酒只喝一两瓶,多出来的就是利润。
而实打实地开展就是如实宴客,做客情,反正酒厂买单,与客户喝成一片,钱也花了,酒也喝了,就指着客户能多买几箱酒。生意多难做啊,不把成本降低,不把价格打下去,一半的酒也卖不出去。
于是乎,经销商就在品鉴及其它政策上动起了脑筋,特别是有些经销商签了七八个品牌,一桌菜能套七八回餐费。
譬如说这场郎酒是实打实喝了,但习酒、泸州老窖、汾酒也可以拿出来拍个照,为了体现“真实性”,把盒子开了,瓶盖拧了,多个角度拍照,营造真实感,照片拍完,盖子拧上,塞回盒子,放进箱子,有渠道的低价变卖,没渠道的留着下次用。
但酒厂也不是,显然知道这么一出,便要求报备瓶码,并回收全套包材,起码也要把盖子给扫码寄回来,交由专人审查。换盖、换瓶应运而生。
需要回收瓶盖的就把瓶盖拧下来,换上别的盖子,能卖则卖,这是换盖酒;需要回收全套包材的就把酒灌到玻璃瓶,这是换瓶酒;有些酒需要把标签撕下来,也有回收盒子盖的,这种便是撕标酒和撕盖酒……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见招拆招,煞费苦心。
那问题来了,什么样的酒才有品鉴装呢?
以目前的白酒而言,品鉴酒只有酒厂的主流产品才有,非主流的冷门产品连知道的人也没几个,还搞什么品鉴酒?
甚至有些酒厂连大单品也不搞品鉴酒,需要开品鉴会就直接喝本品、标品。
由于费用投入力度不同,经销商之间的成本就变得不一样了,哪怕是同等投入,擅长套费用的和不擅长套费用的成本也不一样,这样就会导致一种结果:低成本地区的酒低价甩货到高成本地区,形成降维打击。
酒厂出于品牌形象与区域保护,会对经销商进行监管、督察,防止低价售卖与窜货。但这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本文聊的是开盒酒、换盖酒、换瓶酒能不能买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每种酒的定义。
开盒酒、撕标酒、涂码酒,这几种都是不影响酒瓶外观与酒水品质的做法。
开盒一般是为了扫码,或扫码领红包,或扫码定位防窜货,或扫码提高开瓶率……比如经典五粮液就有开盒的酒,因为这款酒没有单独生产品鉴酒,经销商客情用的是正装,需要打开盒去验证。
对于那些不能无损开盒的酒,一旦打开了盒子,就会把包装破坏掉,因此也给了造假者掉包的机会。像那些能够无损开盒的酒是不需要强调“开盒”的,比如飞天茅台,本来就能够随便打开盒子,开不开盒没什么区别。
撕标酒也是回收或证明开瓶的一种方式,见于部分品牌,比如茅台喜宴,但这类酒本身就存在大量假酒,一旦撕了茅台海洋标,就更难从外观判断酒的真假了。酒鬼酒也有撕标一说。
涂码酒是把外箱、瓶身的喷码涂抹掉,这种大多是要把货窜到异地,防止被抓包。酒厂判断酒的经销商归属依据就是箱码、瓶码,把这些码撕掉或涂掉,窜货被抓包的风险就会小一些。
开盖酒、换瓶酒、换盖酒,是完彻底改变了酒的包装,这种酒其实是存在好几种风险的。对消费者来说,可能会中了不良酒商售卖假酒的招。对酒商来说,没有白酒包装资质,重新包装、分装白酒是涉嫌违法的行为,只不过量少,也没有造成什么危害,也就没人去管罢了。
开盖酒分两种,一种是盖子内侧有二维码,需要经销商扫码确认开瓶品鉴和定位;一种是开品鉴会,需要拍开瓶照。有些酒扫码后无需回收瓶盖,那么在开盖后把瓶盖重新拧回去就行。
换瓶是把酒从厂家的包装里换到了普通的瓶子,说句难听话,你怎么知道他灌进去的是不是原酒?
换盖酒则是把瓶盖回收,在原瓶换上同样螺纹的盖子。很多经销商在开展品鉴会时,一定会把瓶盖回收,一个也不能丢。换盖也是同样的道理:酒厂要回收,盖子自然就派上大用场了。
小酒、品鉴酒,这种酒都属于酒厂的“非卖品”,给经销商用于开展客情的礼品酒,至于经销商怎么去用,酒厂也没法管得那么细。
以上这类酒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出现的频率会更高些,因为常规产品卖不动了,酒商总得想方设法卖点酒才能维持得了生活的样子。
消费者之所以买这类酒,就是冲着“便宜”二字。非原装的酒,折扣力度大,自喝的人也不在意包装。
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不能买这些酒,完全取决于是否相信卖方的人品,信得过则能买,信不过则不买。因为这几种酒都留出了的造假空间,任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假如买家对卖家知根知底,信任对方给自己的一定是真酒,那是可以买的。假如不信任,那就不用多说了。
也有另一种做法,就是消费者把原装酒买回去,自己灌装出来,然后把全套包材退回,酒商在收到包材后把差价退还给买家。这原本是好的办法,因为消费者不用再担心罐装过程中会出现猫腻。但据说不太行得通,因为很多时候买家并不能及时把包材退回,导致酒商那边交不了差。
也有酒商用另一种办法卖这类酒,就是高价卖给买家,让买家自己拿回去灌,等包材在规定时间退回后,再把差价返还回去。
如此种种,皆现于世。
有心的酒友其实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这类酒也就这两三年才多了些,之前鲜见踪迹。
原因不复杂,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是疫情导致很多地区没法聚餐,尤其一些单位规定不允许外出聚集用餐,导致经销商的品鉴酒没了用武之地。
如今放开了,宴请没了紧箍咒,这类酒很可能也会慢慢少了些,比起折腾来折腾去套点品鉴酒的费用,多卖酒显然更划算。即便在之前,这类酒似乎看起来数量颇多,但在整个行业来说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多数经销商宁愿把酒和餐费花在客户身上,买卖的纽带是人情关系,做好客情比那点蝇头小利重要多了。
前段时间有款换瓶酒在酒友间闹出了点小风波,商家说是换瓶真酒,酒友说是假酒,我没有买过,也没有喝过那个玻璃瓶的酒,自然没法判断,但我想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款酒是否具备换瓶的必要。
任何一款酒,换瓶的前提是瓶子、瓶盖、标签等包材有其它用处,不然谁脑子不好使去把酒灌到玻璃瓶里卖?既让人对酒的真实性存疑,又折了价。
以那款温某盛来说,这酒本就是少数人愿意尝鲜的酒,根本不在酒厂的常规计划内,不会查低价售卖,也不会查异地窜货,更不会回收包材,那么酒商有必要多此一举把酒灌到玻璃瓶打骨折价卖吗?
我认为是没有这个必要的。
意识到“换瓶”的说法不合逻辑后,便冒出了另一种解释,说是回收的员工品鉴酒,既然是员工品鉴酒,就不该打着温某盛的旗号。且不说这种员工品鉴酒和温某盛是不是同一个酒,以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并非同样的酒。退一步讲,即便是同样的酒,也没必要换瓶的,回收来的酒是什么样,原封不动去卖就好了,酒厂又不查员工拿回家是自己喝了还是卖给了张三李四王二麻子。
对于这种形式售卖的酒,有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热门的品鉴酒、大单品,特别是在包材这块需要按一定比例回收的酒,存在换瓶售卖的可能,而冷门酒、量产极少的酒,完全没有换瓶的必要。
举个例子,很多喜欢喝茅台的人会去茅台相关的店里买灌装到玻璃瓶、坛子里的茅台飞天酒,因为经销商需要回收酒的包装给到厂里,价格也便宜,但鲜有人知的茅台八十年会换瓶吗?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我不是要去劝导、阻拦或提倡点什么,只想就这个事胡乱说说,信与不信倒没那么重要了。有些人和事,众人一看便知不对劲,但依然有人选择相信,心存侥幸忍不住想去碰碰运气,也罢。
虽然本文啰啰嗦嗦讲了那么多,但对于标题这个疑问,答案只有一个:你信任酒商的话,能买。毕竟这类酒便宜,自己喝是很划算的,但如果你对酒商不够了解不够信任,还是不要下手了,风险高,很容易偷鸡不成蚀把米,得不偿失。而对那些存疑的酒,就不要去挑战卖家的人品和自己的运气了,几乎是包输局。(来源:知酒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