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牌黄酒能做药引子吗

编辑:小明  发布时间:2017/7/25 10:04:07  浏览次数:1324  信息分类:黄酒信息  

    黄酒既是药引子,又是丸散膏丹的重要辅助材料。《本草纲目》上说“诸酒醇不同,唯米酒入药用”(米酒即黄酒),黄酒具有通曲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等作用。

    推荐阅读:

    1.塔牌黄酒如何辨别好坏

    2.塔牌黄酒和六和塔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医偏爱黄酒作为药引子的原因大体如下:

    一、黄酒的酒精含量比较适中,可溶解中的有效成分,提高药效,以在体内发挥药效用。

    二、黄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性质此较温和。相此白酒性烈、酒精度过高,而果子酒又含有机酸等物质,不宜与配伍。啤酒的酒精含量太低,溶解不了。

    三是、中医以黄酒作为药引子,要使其引导、向导,战胜疾病,亦吸取民间使用黄酒药引的、丰富的、有效经验.

    黄酒是我国三大酒类即黄酒、葡萄酒、白酒中,较早出现的发酵酒。《诗经》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记载。意指公元前11世纪陕西歧山周人秋收稻谷、冬春酿酒的习俗。

    黄酒是国酒,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美味酒品。它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酴,丰富的糖分、有机酸、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黄酒被人们誉为“液体蛋糕”,就是指的具有丰富的营养。长江三角洲人杰地灵,经济发达,民间酿酒业由来已久,清朝初期就有相当规模的黄酒作坊,而闻名遐迩的江苏黄酒———沙洲优黄,在光绪年间就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经过几代人的摸索总结,具有鲜明江南水乡特色的以半干半甜为特点的黄酒酿造工艺逐步成型,并在长江三角洲风行起来,寻常百姓都以每天饮一杯黄酒为时尚。

    饮黄酒时尚,在于黄酒健康。有诗人道:“黄酒不伤身,微醉如酒神,品自香中来,天地皆入樽”,就是喝黄酒的好处。黄酒的养胃健肾、和血的功用,是其它酒品不能媲美的。黄酒中的糯米发酵而产生的醇香,更是余香绕梁、沁人肺腑。黄酒不甜不辣,入口较适,能者海量自有一决雌雄之地,妇孺老人也能浅酌助兴,这就是黄酒的“人缘”,自然比烈酒下肚伤身强多了。

    在某些疾病的时候,医生开完有时会嘱咐病人,服药时需要用黄酒做药引。为什么不用白酒、啤酒而一定要用黄酒做药引呢?中医认为,酒有通风散寒、舒筋、、止泻止痛、及驱虫等多种功能,同时,酒还是一种引经药,在某些疾病时与酒同服能引诸药到某些经络,从而使更加有的放矢。

    然而,由于白酒中醇的浓度较高,过多饮用对心、肝、肾及神经系统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白酒少饮能化瘀,通经活络,多饮则损伤脏腑元气。而做药引需一定的酒量,一般情况下,服中药者皆病人也,无论是何种病症,此时身体功能均较健康人差,因此不是能耐受大量高浓度酒精侵害的。

    而啤酒不仅醇度较低,而且啤酒在我国早年很少饮用,因此也不适合做药引。黄酒酒精度较低只有15度左右,黄酒多是用糯米酿制而成,而且营养丰富。据中医记载,“黄酒味苦,甘、辛,可入药,主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厚肠胃、润肌肤、散寒湿气、养脾、扶肝、除风下气、热饮甚良。”可见黄酒不仅是酒类饮品,而且具有良好的祛病养身作用。用黄酒做药引不仅能引药归经,而且对身体具有一定的补益、、通络、等功效。特别是对一些因寒湿攻脾而引起的胃肠不适,用温黄酒做药引效果更佳。

    黄酒是以糯米、临渊酒曲、红曲等为原料经酿造而成的发酵酒。黄酒呈淡黄色,澄明,气芳香,味醇厚。黄酒属非蒸馏酒类,含乙醇15%~20%较蒸馏酒类如高梁酒,烧酒等为低。黄酒中还含有麦芽糖,葡萄糖,糊精,甘油,酸类(如氨基酸)、酯类等。

    中医认为:黄酒性大热,味甘辛。功能“行药势……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热饮之甚良。”

看视频选产品 让选品更简单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了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上一篇:绍兴黄酒市区哪里买,绍兴去哪里买黄酒好

下一篇:丹阳黄酒什么牌子好,丹阳哪里买黄酒比较好

版权所有 火爆好酒招商网-WWW.9998.TV Copy Right 2009-2024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火爆好酒招商网版权所有,欢迎转载,注明来源,合作共赢!
本站是专业提供白酒招商啤酒招商OEM代工葡萄酒招商鸡尾酒养生酒名酒酒类及其相关产业的网络招商平台及糖酒会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