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柿子酒
时令已届三秋,白河农家酿酒的“三宝”开始渐次成熟——这“三宝”是木瓜、甘榨和柿子——农家人就把这些“长在山上是一景,请下山来换金银”的宝贝“请”下山来,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如此这般地侍弄一番,就像变魔术似地变出杯中佳酿,舌尖美味。
在白河,能酿酒的不单是布满山野沟叉的光皮木瓜,也不单是充斥坎田坡地的细杆甘榨,还有金黄的柿子同样能酿出风味隽永驰名乡里的白河柿子酒。
在白河,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坎边林中,到处都生长着柿子树。霜降过后,不同品种的柿子都竞相蓄积糖分,先后脱涩、变甜、成熟。远看,像一簇簇跃动的火苗;近瞧,满树尽披黄金甲;放眼乡野,好一幅农家秋景了得!
在白河,在这一段时日,人们盼望天天都是响晴天,男女老少背着背篓,挎着挎篮,扛着夹杆儿去采摘柿子。摘回来的柿子能在心灵手巧的白河人那里制作出花样繁多的好吃和好喝的来,好吃的柿子产品是晒出来的,趁着好太阳,该晾晒的晾晒;好喝的柿子酒是酿出来的,也要趁着好天气,该拾掇的拾掇,做好酿造柿子酒的所有准备工作。
“喝了柿子酒,冬天不咳嗽”,“喝了柿子酒,脖子没‘瘿包’”,好喝且有保健功能的柿子酒并非轻易酿造出来的,技术含量高,关键环节多,能吊出甘榨酒的,不一定能吊出柿子酒。
但这难不倒白河人,白河的酿酒师在筛选做酒原料时的一个公开秘诀是“糖多酒多,越甜越醉”。他们本着这个标准来筛选柿子,不论是帽冠柿子、牛心柿子、水柿子还是火罐柿子,都是做柿子酒的上好的主料,从这些主料之中要选出无伤疤、无虫害的柿子。另外,那些通体无杂色,颜色金黄的柿子为首,因为这样的柿子成熟度高,糖分也高得吓人!
将筛选出的柿子进行去蒂、清洗、晾干、粉碎等工序处理后备用。
酿柿子酒的主户早在柿子成熟之前就开始踩“酒曲子”和搅“酒脚(酵)子”了。“酒曲子”是用麦麸伴面粉加水按一定比例搅拌,然后取来踩酒曲子的模具,一个长方形的木匣子,装满一木匣子后,再赤脚上去狠踩,压成像一块块青砖的模样。再到山上去采来上乘的黄蒿把这些“青砖”包裹住,集中放在大木缸里“上汗”。一个月后解开黄蒿,将这些“青砖”晒干。取用时就用弯刀剁碎,再过筛,再将筛面上面粗的部分用木棍敲打,直至加工成粉末状,这便是“酒曲子”了。
“酒曲子”与煮熟了的且晾成温热的玉米糊糊按1比25的比例掺和一起,集中装在一个木缸里,十来个小时后必有“噗噗”之声,听到声响就开始搅拌,不断地搅拌,每天搅拌三四次,六七天后,便搅成了“酒脚子”。
且说精选出来的柿子已粉碎,哎哟!你怎么能用家用打浆机来粉碎呢?都成粉末了!太细碎了不好,好是用菜刀来乱刀剁碎,剁成小块块模样。
好啦,把这些剁碎了的柿子块块放到蒸笼里稍微蒸一下——你说为啥要蒸一下?告诉你,这叫“去涩”!去掉柿子固有的涩味。蒸个一二十分钟就行了。啥?你说没蒸笼咋办?用吊酒的“酒樽子”来蒸也行。不过,用“酒樽子”蒸时要掺一些谷糠,增加“蒸汽孔”,以免“塌气”——“塌气”了就是下面蒸糊了,上面还是冷的!
把蒸熟了的柿子块块取出散开晾冷,约莫35℃左右,就加入适量的“酒脚子”搅拌均匀,装入木缸或土窖中,密封进行发酵,大约需要十来天发酵,在这发酵的过程中,酒窖里的柿子发生着怎样的神奇的变化?暂且按下不表。
先表一表白河农家在十冬腊月里做什么,家家都在忙着吊酒。家家的吊酒整套设备都没有闲着——地锅酒樽顶天锅,酒灶朝北好烧火,酒圈圆圆酒溜斜,酒糟下面竹笆托。
但是,吊柿子酒用的酒樽子要小,容量只有吊甘榨酒用的酒樽子的三分之一。因为发酵好了的柿子块儿要比发酵好了的甘榨杆儿更密实,不易通气,所以吊柿子酒时要求酒樽子“少吃多餐”。
好啦,木缸里的柿子已发酵好了,咱们开始吊柿子酒!
别忘了,从木缸中取来的酒糟一定要拌入20%的疏松材料,如麦糠或黄豆壳等物。你问为啥?增强透气性!吊酒时利于蒸汽穿过。添加疏松材料也要合适,使其成不干不湿状态。你又问为啥?加多了,酒糟太干,太干出酒少;加少了,又太湿,太湿就会“塌气”,蒸汽上不来,影响出酒的时间和数量。拌匀后装进酒樽子,等一次装进的酒糟上匀了蒸汽,再装第二批次,以此类推直至装够了一樽酒为止。
真好,蒸汽上得很匀称!插上酒溜子,酒樽子口上架好酒圈,在酒圈上放好天锅。烧火的烧大火,天锅里赶紧注满冷水!
不一会儿,柿子酒便经过酒溜子潺潺流出——秉持天然、恪守传统的柿子酒就这样在勤劳、淳朴、善良的白河人的手中诞生了!